【思享家】后疫情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的三重逻辑_乐鱼·(中国)体育app官网下载 - ios/Android官方版下载

【思享家】后疫情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的三重逻辑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国际传播的目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持续爆发又加剧了大变局之“变”。随着中国在疫情防控中本着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最全面、最彻底、最严格的防控举措,疫情防控呈现良好态势,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中国同世界携手应对疫情,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担负起大国责任、展现出大国形象。“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价值观念,也成为国际社会的聚焦点。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形成客观性认识、本质性理解与自觉性认同是提升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度的必然逻辑。

  自2013年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以来,习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日益深入人心,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一些国家采取的民族主义、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策略非但不利于疫情的防控,反而造成诸多失控局面。与此同时,很多不同国家、不一样的种族的人们从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底线层面直观、深刻地认识并理解到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关系,加速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建构进程,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已有的不公正态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后疫情时代”不断具象化呈现,成为国际社会客观认识中国价值观念的强大支点。

  客观性认识虽是中国价值观国际认同的应有之义,但却常年在实践中遭遇不公正待遇。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往往以固有的“傲慢”与“偏见”看待中国,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对中国价值观念的主观性否定。一方面,他们以一种新的“愚昧主义”否定中国的发展成就,将自己固有的政治经济模式绝对化推崇,以一种傲慢的心态将西方价值观念凌驾于中国价值观念之上,难以进行文明的交流交融。另一方面,西方一些学者以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价值观念,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意识形态化,并以“”的视域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惯性误读为取代西方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人类文明视为有机统一体,以人类的整体生存发展为着眼点,倡导世界各国通过推进不同文化形态间的交流互鉴,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事实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西方中心”的问题视野、“资本逻辑”的价值立场、“线性发展”的历史观念与“两极对立”的国际关系观存在着“基因”上的差异,关照了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整个人类社会价值共识的凝聚。这为“后疫情时代”陷入困境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在世界各国防控疫情的实践检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价值观念的思想支点,其价值立场冲破了将疫情政治化、标签化的言论,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评价改变了排斥性态度、转换了偏见性立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瞻性和紧迫性有了客观性认识。

  习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我们国家取得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于充分的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无数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之后的又一有力例证。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开放式、体验式的关于制度自信的公开课”,不仅让中国人民深刻领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制度有了最为直接深刻的认知,并从根源上对中国价值观念有了本质性理解。

  一方面,疫情凸显出中国的民主优势并暴露出美国的民主实质。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外宣传的民主优势,在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以美国为例,在中国给世界充分的预警与经验后,在其医疗水平占据优势的前提下,美国的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仍高居世界首位,其民主缺陷暴露无遗。对比疫情防控中中西方国家的表现显而易见,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制度可以落到实处,与西方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程序民主不同,中国的民主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将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统一的真实性民主。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有了理解的可能。

  另一方面,中国领导下的民主集中制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充分彰显。习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中国防控疫情完全做到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项工作方向明确、重点突出、高效有序,充足表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些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决策混乱、措施不力形成强烈对比。

  透过现象看本质,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西方的制度比较中凸显出的优势,让国际社会透过现象认识到中国价值观念的制度根源。制度是价值观念的基础,制度优势的释放势必会提升价值观念的认可度。国际社会所闻所观所感的中国价值观念是其表现出的种种思想文化样态,它蕴含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内涵之中。国际社会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只有根植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理解,才有机会实现真正的价值认同。

  习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疫情防控中的价值凝练赋予时代精神新的内涵,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与时代问题的核心表达,极大地传播了中国价值观念,回应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怎样态度和行为面对疫情以及如何控制疫情等国际社会的质疑。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精神是文化凝聚力与行动力的体现,价值观是文化的精神内核。中西方疫情防控的差别既有制度与治理方略的不同,也有因文化不同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差异。中国价值观念国际认同还要突破文化的藩篱、超越价值文化制高点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界限,在交流交融中积极、主动、理性地认识中国价值观念,达成对价值本质的科学理解。

  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凝聚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可以被国际社会所感知,原有的主观、盲目、功利状态下的自发性认同态度有了被触动的可能。伟大抗疫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表达,向世界传递了战胜疫情的信心,蕴含、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共鸣,让全世界在“听到”“听清”中国声音的同时,能够更加“听懂”中国声音、理解认同中国价值观念。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安全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研究”(编号:20YJC71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稳步的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