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制作过可以挂在墙上的可折叠板凳,手摇发电的灯,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制作了雷达感应灯,只要挥一挥手就会亮起来。”来自武汉市马房山中学“逐梦追风”团队的张梦君说。团队成立时间虽短,尚不足一年,四名同学已经制作了许多便于生活中使用的小发明。在一向重视科学创新教育并取得诸多成果的马房山中学,“逐梦追风”科技小制作团队正成为一个新崛起的明星团队。
马房山中学每周四下午的社团活动时间,总是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创作激情。刘子麒、邓嘉乐、张子玥、张梦君四名高一的同学怀揣对科技的憧憬,自发成立了“逐梦追风团队”。他们找到了通用技术课的贺国顺老师作为指导老师。
贺国顺老师是一名优秀的科技教师,曾多次指导学生拿下省市科创比赛大奖及国际发明奖,他不仅能上好科技课,还能带好科学技术创新社团。在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筑梦追风团队迅速成长,他们不仅在理论上扎实了基础,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每次社团活动课,他们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还一起动手制作各种科技小作品,从简单的电路实验开始,每一次尝试都让他们离梦想更近一步。
“逐梦追风”团队的活动不仅限于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以旧带新’,帮助在发明过程中的同学完成制作。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帮忙维修小型家用电器。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如果碰到了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我会先给他们讲解原理,再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最后完成维修。”贺老师说,该团队利用多种实践方式,让小组成员能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023年,逐梦追风团队参加武汉市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活动,两人获一等奖,两人获二等奖。这个暑假,小组成员正在完善感应灯项目,计划接下来凭借这一个项目参加更多比赛。
贺国顺介绍,制作感应灯时,要用到竹子、灯带,还有一些感应装置,“同学们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说做成雷达,或用声音控制,在一盏灯上面能够展示不同的功能。”
“感应灯制作最大的难题其实是线路的摆放,因为从来就没接触过这样的领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一步步粘贴底板,装配感应系统。”张梦君说。面对错综复杂的电路布局和精密的元件连接,四名同学一开始感到陌生和迷茫,他们从电子元件识别开始学起,逐渐深入到对电路原理的理解。他们先准备好底板,再细心测量、裁剪,确保底板尺寸和电路底板能够契合,接着把线路摆放在底板上。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难题。有时,一个小元件放置不当就会导致整个电路无法正常工作。有时,线路的走向不够合理,不仅影响了美观,还可能引发安全风险隐患。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寻找处理问题的方法。”队员们说,参加筑梦追风团队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变得更独立自主。
马房山中学坚持“涵养个性,彰显特长”的办学理念,以其全面而深入的科技教育实践,引领着青少年探索科技的无限可能。“逐梦追风”团队正是在这种“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讲科学”的良好氛围中,由一群对科学技术创新充满热爱的学生们自发组成。
多年来,该校格外的重视科学创新教育,不仅在经费投入上给予充分保障,更在师资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从“科技之星”大型墙画到各类科技兴趣小组,该校为学生提供了充满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自我的兴趣所在,无论是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还是航模、电脑机器人,都能激发他们的科学梦想。
在“天生我才必有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思想引领下,马房山中学在科学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稳步前进、屡创佳绩。2015年,该校学生作品《多功能试电笔》在第30届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特别发明奖。2016年,该校学生参加第11届全国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荣获投石车中学组一等奖、过山车中学组二等奖;在第32届湖北省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无线届德国纽伦堡iENA国际发明展获铜牌。2018年,马房山中学获洪山区“科普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成为《“未来工程师-智慧北斗”科普教育应用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学校。2020年,参加第十一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在北斗模块机器人比赛中获得2个全国二等奖。2023年在武汉市青少年无线人。
“逐梦追风”团队的故事还在继续,学校将继续在“特色兴校”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马房山中学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