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道路”沙龙活动上的主旨演讲_乐鱼·(中国)体育app官网下载 - ios/Android官方版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道路”沙龙活动上的主旨演讲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我们的沙龙,和各位分享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意义的演讲。我通过这样的会议主题产生了一些感悟向大家作一点汇报。我在演讲之初做一点回应,刚才马识路先生对中法两国现代化进程做了非常深入的比较,我本人受教良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中国向包括法国在内的现代化先行国家学习借鉴了很多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获益者。如果我们把研究视野放到更具历史感和更长的时间和维度看,恐怕我们还需要看到

  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我们的沙龙,和各位分享我对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意义的演讲。我通过这样的会议主题产生了一些感悟向大家作一点汇报。我在演讲之初做一点回应,刚才马识路先生对中法两国现代化进程做了非常深入的比较,我本人受教良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程中,中国向包括法国在内的现代化先行国家学习借鉴了很多经验,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获益者。如果我们把研究视野放到更具历史感和更长的时间和维度看,恐怕我们还需要看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另外一面,正如习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主旨演讲中所强调的一样,“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不可剥夺的权利。西方现代化进程曾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深重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相继实现独立和发展,不断纠正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不公。”习主席在演讲中用“历史不公”来强调的。也就是说,最终不管人类身处何方,世界各国都要进入现代化进程。

  前现代化社会是注定要消亡的人类历史阶段,对任何民族都是如此。世界性也代表着现代化是彼此联系的,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大陆的现代化,总要得到其他区域的支撑,现代化的孤岛即使发生也无法持续。这一点被西方国家的历史所证明,也被后来广大亚非拉国家进入现代社会的进程所验证。从国际关系和世界历史角度看,人类现代化世界性,我们既要承认任何地方的人类都不能回避现代化,形形的反现代化理论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同时,也要看到现代化进程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国家能独立实现并不断推进的,把自己的现代化进程和全人类发展割裂开认识和主张,不符合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既往历史,在全球化时代跟人类发展的一般方向相背离。数百年前,西方国家进入工业革命、进入现代化革命的篇章,他们以坚船利炮敲开亚非拉国家的大门,人类进入了在东方国家的海岸上架起几个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当时的人类现代化成果几乎全部集中在西方世界,代价是广大亚非拉国家所承担的。咱们不可以因为西方率先实现现代化,就无视西方国家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就无视非洲和中国人民历史上所受的苦难。换句话说,人类现代化的早期成果都是建立在亚非拉国家被西方制造出来的广大贫困的基础上,没有这种广泛贫困就没有西方数百年以来的繁荣。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西方开创现代化进程,在起始阶段浸透亚非拉国家人民的鲜血,就把人类现代化进程理解为只有西方一种模式。特别是西方现代化历史的早期模式,认为现代化的后来者只会服从先行者的强者行为逻辑。进入现代化,保持现代化、完成现代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认为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是所谓的强者战胜弱者的观点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不符合人类最基本的固有价值,也与进入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客观运行规律相背离。

  当人类进入20世纪后半期,我们就看到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方殖民线世纪后半段,率先完成工业化并进入现代化进程的是几个东亚国家,特别是东北亚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那么日本和韩国,我们对二战以前的日本历史不作评论,毕竟二战以后的日本经济发展并不是建立在二战前历史上的。日本和韩国走了与西方早期殖民史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证明现代化有可能对其他几个国家资产的掠夺不相关的一个可以依托本国创造力去实现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我们也要强调,由日本和韩国引领的非殖民的、非军事的,以经济手段扩充国家能力,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模式,毕竟日本和韩国体量小,很难产生普遍性意义。中国作为儒家文明真正的发源者,启动并且进入严重性进程后,我们才可以说现代化进程除了传统的西方道路外还有一条东方道路。这条东方道路在时间节点上,日本和韩国走在前面,真正集大成者、推动人类现代化以西方不同的现代化发展的还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主要特征,就是习主席所强调的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中国把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带入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颠覆了现代化必然意味着对外掠夺,必然浸透血与火的传统殖民认知。新中国的历史已经证明,现代化不仅能在后发国家中实现,更能够以和平方式实现。

  中国的案例证明了“帕累托改进”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上并不是伪命题,熟悉经济学的专家学者都很清楚,所谓“帕累托改进”是在没有给其他任何一方或者任何一个因素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实现利益的增进。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导致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减慢、中断或者衰退,这才能称之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帕累托改进”。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正是实现了这一点。在我个人看来,这一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以往的所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最大一个区别,这也是我们给世界和时代带来的第二个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说,能够正常的看到中国的发展给全世界,特别是亚非拉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那样,“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和非洲人民都曾经被迫成为西方现代化模式外溢成本的承担者,在完成政治独立进程以后都面临着摆脱其依附,实现经济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就像习主席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我们该怎么理解这句论述?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和非洲人民占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果缺失了这三分之一,人类无论如何不能说自己整体上实现了现代化进程,这只是从人口规模上对中非双方的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意义,进行概括。

  我们还要看到中非双方合作所产生的正向溢出,是对世界所有地方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激励,没有中非人口通力合作所创造出的经济机遇,另外的地方的现代化进程也很难保持,这才是我们对“中国和非洲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没有中非的现代化,就没有世界的现代化”,更具经济学意义上的理解。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和认识,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在全球的推广,包括我们能为全球的现代化进程所作的贡献,就会有更深刻更清楚的认知。我们也可以给世界带来的第一是信心,中国能做到的事情,其他的后发国家也能做到。第二,是正面的溢出效应,也就是中国的发展能够给别的国家带来机遇,包括市场资源的机遇,包括技术投资的机遇。第三,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后发国家的合作能够给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的地方带来同样的发展机会。这已经不是一个双方互相促进,而是通过共赢实现众赢的过程。我想这是我们真正要看待并且对中非合作,以及中国与所有有志于现代化历史进程国家开展合作的出发点。最后,我们也要看到有这样良好的意愿,也可以作出相应的实践,不限于中非合作,也包括中国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合作不会受到任何争议。实际上,我们正真看到近两年随着“脱钩断链”、去全球化、“小院高墙”等这些反全球化逆流思潮的出现,中国与其他几个国家的现代化合作正在受到慢慢的变大的争议。这里面我们不去评价争议的发出者到底怀有怎样的动机,在我看来,面对这种争议,中国除了要作出旗帜鲜明的驳斥以外,还有几个问题,从我们的话语体系构建和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当中,要加强我们的可信度和公信力。

  最后我想用一点时间跟大家做一点我个人的分享。第一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和改革当前的国际秩序,我们到底如何协调、如何关联?中国到底要做当前国际秩序的改革者,还是国际秩序的捍卫者?这在话语表达中必须有清晰的界定。

  第二,在维护中国正当利益和满足外部势力对中国合理诉求中怎么样保持平衡。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需求,有自己的利益,咱们不可以说君子只谈义不谈利,中国基本方略中要坚持正确的利益观,不产生自己的利益诉求并不是道义至上的表现,反而会造成国际舆论上的更多争议。我们要勇于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也要满足外国对中国的预期,这两者怎么样保持平衡?怎么样才能做到通过自身发展带动别的地方发展,而不是以另外的地方的利益损失为代价发展自身。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构建如何突出我们文化上的特殊性和实践道路可借鉴性,如果把成功归为我们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一点解释可以让中国人自己满意,但是无法让全世界信服。

  最后一点对我们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特别是从事现代化研究的专业部门,包括我所在的中国非洲研究院都是一个要求我们加大力量投入的重要课题,需要用我们的科研成果来告诉全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依托中国古老文明的,也是一个可以被普遍复制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经验的集合。这是我们该一起努力的方向,包括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在内,我们社科院的研究机构,特别是林教授所在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愿意和国内学者展开通力合作,共同为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学术解释和学术规范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新华社社评: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以“第二个结合”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沙龙活动上的主旨演讲

  嘉宾致辞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传承:历史背景和文化与发展道路”平行论坛“‘第二个结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沙龙活动上的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