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中,规则和底层逻辑无处不在,每个社会关系构成的小圈子都有其独特的运作方式。
那些对规则了如指掌的人,往往能在这些错综复杂的网络中游刃有余,而那些不擅长适应和运用规则的人,则常常感到痛苦和孤立。
特别是在体制内工作的人,他们不仅要对规则有深刻的理解,如果想要取得成就,还必须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逻辑。
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要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更要懂得人情世故。
这是一部至情、至真、至善的人生价值反思书,陈行甲在序言中写道:“我希望在大家看完本书的时候,记住的是这其实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的故事。”
陈行甲,曾任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委书记,201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辞去公职,全身心投入公益事业。
这本书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从书中,作者用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的爱与成长,以及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陈行甲面对贫穷与腐败,没有退缩,而是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为巴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让我们看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如何坚守内心、追求知行合一;怎么来面对困难与挑战,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在陈行甲的身上,我也看到了这样一种率真。可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从来就不按世人所期望的那样生活。
这样一个追逐理想的人,始终关注的是自己内心的坚守。复杂环境中从始至终坚持的是他那“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
《沧浪之水》讲述了主人公池大为从一名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到在官场中逐渐蜕变的故事。
池大为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省卫生厅,最初他保持着天真的本性,坚守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观。
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慢慢地认识到理想主义的破灭,为生存和发展,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投身于官场之中。
阎真以犀利的笔触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知识分子在官场中的困境和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仅揭示了官场文化的虚伪和权力崇拜的危害,更深刻地探讨了人性在道德和欲望之间的滑行。
通过池大为的故事,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在官场中,人们是如何为了权力和利益而违背道德和良心的。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道德底线?
《沧浪之水》展示的,是孤立还是从俗,入世还是出世的硬碰硬的较量,它不仅是池大为的官场奋斗史,更是一场人性的解剖:
这样一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原来都是人性的规则,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原来也都是人性的面目。
他的这本书,是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
下篇则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
这本豆瓣9.1的神作,用经济学的思维揭开世界的真相,将当下社会运转的逻辑,清晰铺在你面前。
书里几乎探讨了当下社会所有的重点、焦点、热点问题,被评为「南方都市报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21年度最受关注图书」,甚至被列为「考公必看」。
兰小欢在书中没有局限于枯燥的数据堆砌或理论模型的推演,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融入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你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
“在县乡调研,乡镇班子成员都很忙,忙着推动中心工作、分管工作,忙着应付各种督导检查、赶各种会议的场子。乡镇每天要接待两三拨督查,每拨都不能怠慢。”
作者杨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从07年开始从事农村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过1300天,所以这部作品是真正展现县乡政治生态的写实白描书。
中国有句俗话“现官不如现管”,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管事的”不如“办事的”,但是对于国家并非是一件好事,本书从基层实践方面回答了县域治理的方法和路径。
作者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以及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进行了全面而透彻的解读。
书中不仅揭示了县乡关系的复杂性,还探讨了乡镇党委政府与县级党委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基层干部在面对种种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县域治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让我看到了基层干部在面对种种挑战时的坚韧与智慧。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写法为我们讲述了基层干部的真实的情况和发展前途,以及对于县域治理的细致刻画,让我们更理性的看待基层干部的世界,深入的去了解基层干部和工作、事务 、生活。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
这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作者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实地观察,获取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乡镇政治运作的细枝末节,更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乡镇干部在面对种种挑战时的无奈与智慧,以及村民在争取自身利益过程中的坚韧与妥协。
他不仅关注了乡镇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还深入探讨了乡镇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对乡镇政治运作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乡镇政府在面对上级政府、村民和市场时的多重角色和策略选择。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对乡镇政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让我们正真看到了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带灯,原名叫“萤”,这一个名字象征着她像萤火虫一样,在黑暗中努力用微弱的灯光照亮四周。
作为镇综合治理办公室的主任,带灯每天面对着农村的各种复杂矛盾,从救灾、、计划生育到选举,她都在尽力解决。
她既不愿意伤害百姓,又要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这种矛盾与挣扎,让人不禁对这位女干部产生深深的同情与敬佩。
贾平凹以其擅长的细节叙事风格,通过带灯眼中的一件件小事和人物来反映世界,用细节来推动叙事,达到了在有限的时空中人文品质含蓄密集的效果。
除了精彩的叙事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外,《带灯》还充满了深刻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比如书中的皮虱,不仅隐喻了环境的污染和开发可能带来的灾难,还暗示了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异化与挣扎。
带灯一开始想要治理虱子,但最终自己也染上了虱子,这种命运的无常与无奈,让人深感唏嘘。
而带灯与远方人元天亮的通信,更是她精神寄托的象征。元天亮虽然从未在小说中露面,但他对带灯来说,却是一种向往和追求。
在那种艰难的环境中,带灯靠着这种幻想和追求支撑着自己,继续前行。这种精神力量,让人既感动又心疼。
贾平凹看到了基层乡镇干部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但他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抱怨,而是通过带灯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感悟。